文|菠萝优优配送版
(一)
相信大家都看到了这几天甘肃天水发生的一起严重幼儿园铅中毒事件:数百名幼儿和老师血铅严重超标。目前调查原因是该幼儿园在食物中非法添加了含铅的工业颜料,导致给孩子吃的食物中铅含量高达1000毫克/千克以上,超过国家食品标准2000多倍!
往食物中添加工业颜料这个操作实在匪夷所思,完全超出了我的认知,我都不知道该算坏还是蠢。我家俩孩子也在学校读书,所以我完全理解大家针对这次事件的愤怒。
我是个科普作家,而铅和癌症也有关系,无机铅是2A类致癌物。今天,就从科普角度和大家聊聊“血铅”超标的危害,包括和癌症的关系,以及铅中毒后需要怎么处理。
首先,血铅到底是个啥?
血铅,顾名思义,就是血液中铅元素的含量。铅是一种对人体有毒的重金属,世界卫生组织强调,“不存在绝对安全的血铅水平”。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血铅含量应该尽可能接近于零。
但事实上,由于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人体血液中一般都会检测到极微量的铅。政府早就意识到了铅的危害。大家可能还记得,我国在2000年全面停止了含铅汽油的销售,这一举措让空气中的铅浓度大幅下降。铅的另一个常见来源就是油漆,国家也已禁止在住宅和儿童用品中使用含铅涂料,并严格限制玩具中铅的含量。
铅对于儿童影响最大。根据我国标准,儿童血铅水平低于100 μg/L是正常范围,100–199 μg/L属于超标,高于200 μg/L就是严重超标,也就是铅中毒。
事实上,中国的标准都算松的,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更为严格,在它2021年发布的最新《铅暴露临床处置指南》中,明确提出将50 μg/L作为儿童的阈值,如果超标,就应追查来源并采取措施。
在本次幼儿园事件中,200多名幼儿被认定“血铅超标”,大批孩子达到了中重度中毒水平,有孩子血铅浓度超过500 μg/L!真的是骇人听闻,因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震动。
(二)
儿童平时怎么接触到铅的?
铅广泛存在于环境和日常生活中,儿童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并吸收铅,比如土壤、空气、水、玩具等。但这些途径往往铅含量并不会特别高。真正特别危险的有两个途径:
第一是含铅的油漆。这是儿童显著铅暴露的最常见来源之一,许多老房屋会使用含铅的涂料,油漆老化剥落会产生的粉尘和碎片,小孩子喜欢爬来爬去,还喜欢吃手,就很容易摄入。很小的一小片油漆就可能含有数十至数百毫克的铅,孩子吞食就会导致中毒。这次幼儿园用含铅的工业颜料来做食物,简直就是投毒。
第二是工业污染。很多工业都会产生铅污染,包括铅矿开采、冶炼、蓄电池制造与回收、金属冶炼、印刷、电路板生产、废物焚烧等。居住在电池工厂、金属冶炼厂附近的儿童,血铅水平经常偏高。
铅超标,对任何人都会造成健康危害优优配送版,尤其是儿童!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说说铅为什么会导致中毒。
铅中毒的本质,是它“占着茅坑不拉屎”。
铅的化学性质与钙很像,所以进入体内后,会“欺骗”我们的身体系统,被当作钙离子运送进入细胞。铅一旦进入细胞,就能与多种酶结合,取代钙和锌等重要元素在酶中的位置,导致酶的功能失常。比如,铅中毒的一个常见症状是贫血,就是因为它到了血细胞里面,会干扰血红蛋白生成。
也正是因为铅被当成了钙,所以会被蓄积在骨骼和牙齿里,导致半衰期特别长,彻底排出特别难。人体内70%~90%的铅会储存在骨骼里,最高可滞留长达数十年,如果超标,特别容易造成长期危害。
那为什么铅中毒对儿童的危害特别大呢?
第一个原因是儿童更容易吸收铅。
儿童肠道对铅的吸收能力很强,是成年人的数倍,有研究发现,幼儿可吸收摄入铅的40–50%,而成人只有10%。尤其如果儿童食物中缺乏铁和钙,那铅吸收还会更多。这次事故中也能看出,很多儿童体内血铅超标远比老师严重。
第二个原因是儿童在发育期,铅产生的毒性更严重,破坏更深远持久。
孩子处于大脑发育关键阶段,而铅对神经的毒害特别明显,能干扰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传递,对前额叶皮层、海马体和小脑等部位都有影响,进而损害儿童认知功能和记忆力。更为麻烦的是,儿童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本来就更容易让铅进入大脑。研究证明,血铅水平与儿童智商(IQ)呈负相关,血铅水平越高,IQ得分越低,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风险也越高。
除了神经系统影响,铅中毒还可能引起发育迟缓,内分泌失调,肾功能损伤、免疫低下等各种问题。
因为这些原因,摄入相同剂量的铅,对儿童造成的毒性远比成人严重。
(三)
癌症不是铅中毒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但也不能被忽视。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无机铅化合物归类为2A类致癌物,也就是“对人类可能致癌”。它和红肉、不规律熬夜、65度以上的饮品/食物等属于同一级别。
铅本身具有促使细胞癌变的能力,能诱导DNA损伤、染色体畸变,造成细胞生长信号紊乱。动物实验已经明确了铅的致癌风险。它和肾癌关系尤其密切,长期给老鼠投喂含高剂量铅的食物,会显著增加肾癌发生率。针对铅冶炼厂的工人研究也发现,工作21年以上的工人肾癌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出近11倍!
除了肾癌,长期铅暴露的工人胃癌,肺癌等发病率都有升高趋势。一项对上海人群研究发现优优配送版,铅职业暴露和脑瘤风险增加有关,尤其在女性中更明显。
总而言之,铅对儿童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有短期,有长期。
(四)
事情已经发生了,严惩始作俑者是必须的,但对于已经受到影响的孩子,应该做点什么?
根据血铅水平不同,对应的处理方案会有所不同。如果已经达到铅中毒标准,那处理就重在两个字:快和全!
首先必须得快!
铅中毒发现越早越好。一旦怀疑孩子铅中毒,关键是确诊和找到源头,立即阻断铅的继续摄入。只有切断了铅来源,后续的螯合剂治疗才能奏效。要不然,使用螯合剂反而可能会促进新的铅吸收。
接下去就是驱铅治疗了,主要就是用螯合剂。
螯合剂是一类可以与金属离子牢固结合的药物,其分子上带有多个负电基团,可像“螯爪”一样抓住带正电的铅离子,形成稳定的复合物,然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儿童最常用的驱铅螯合剂是DMSA(二巯基丁二酸)。
螯合治疗通常可以显著降低血铅水平,在最初几天内,铅排出速度可提高数十倍。但螯合剂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因为它也有副作用。螯合剂并非特异地结合铅,而是会结合一类离子,包括锌和铜等必需元素,这就导致治疗的时候容易造成某些元素缺乏。医生需要全程监测电解质和微量元素水平,并适当补充营养。
对于长期暴露于铅环境中的患者,体内大部分铅已经储存在骨骼中,而螯合剂主要清除血液和软组织中的铅,这时候效果就会比较有限。患者往往需要多次重复疗程才能逐步降低体内铅负荷。
如果是极重度的铅中毒的患儿,特别是出现所谓的铅脑病,伴随呕吐、共济失调、惊厥、昏迷症状,颅内压增高等情况,那就需要紧急住院监护。除了螯合剂之外,还需要控制颅压、抗惊厥、补充电解质等各种处理。
除了在医院治疗,家长还能做点啥呢?
营养干预也很关键,尤其是轻度的血铅升高,通常可以通过营养干预来改善。
刚才说了,对于身体来说,铅和钙很相似,铁和锌也有关系,因此食物中充足的钙、铁、锌有助于降低肠道对铅的吸收。家长需要多给孩子补充富含铁、钙、锌的食物,比如多吃瘦肉和动物肝脏(富含铁),多喝牛奶和酸奶(富含钙),以及豆制品和坚果(富含锌和钙)等。
对于已出现贫血的孩子,家长还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适当的营养干预可以帮助孩子逐步降低血铅水平,缓解症状。
总结一下,对于铅中毒,我们要做的就是尽早确诊,迅速阻断铅源,然后利用药物干预和营养手段把孩子体内的铅负荷降下来,直到安全水平。
最后想提醒一下,特别理解受害儿童的家长,现在肯定很慌,但一定要相信科学,遵医嘱,千万不要随便听信朋友圈,给孩子乱用所谓的排铅保健品或秘方,避免二次伤害。人在焦虑的时候,是骗子最喜欢的对象,我已经见过好几次骗走肿瘤患者救命钱,让人陷入绝境的事。
骗子的道德底线,就是没有底线。
希望此类事件不要重演,我们一起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致敬生命!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WHO guidance to reduce illness due to lead exposure. WHO News Release, 27 Oct 2021.
2.Sanders T, Liu Y, Buchner V, Tchounwou PB. Neurotoxic effects and biomarkers of lead exposure: a review. Rev Environ Health. 2009;24(1):15–45.
3.IARC. Inorganic and organic lead compounds (IARC Monographs Vol.87). IARC, 2006.
4.Steenland K, Boffetta P. Lead and cancer – association or causation? Scand J Work Environ Health. 2000;26(1):85–91.
5.Chowdhury R et al. Occupational lead exposure and associations with selected cancers: The Shanghai Men's and Women's Health Study Cohorts.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16;124(1):97–103.
6.Schwartz J. Low-level lead exposure and children's IQ: a meta-analysis and search for a threshold. Environ Res. 1994;65(1):42–55.
7.Donzelli G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lead exposure an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9;16(3):382.
8.Sunil Kumar.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exposure to lead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impairment: an overview. Indian J Occup Environ Med. 2018;22(3):128–137.
9.Ekong EB, Jaar BG, Weaver VM. Lead-related nephrotoxicity: a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ic evidence. Kidney Int. 2006;70(12):2074–2084.
10.Mayo Clinic. Lead poison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ayoClinic.org
海通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