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国尚策略,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而到了战国时代,这一局面逐渐发展成了更为复杂的“七雄”争霸格局,即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随着时代的变迁,各大诸侯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霸主争夺,更多地转向了各国间的全民族意识与政治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兼并战和消耗战变得异常频繁。《春秋》记载了春秋时期约300年的历史,期间军事行动多达483次之多。进入战国时期后,战争不仅频繁程度增高,战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战争通常规模较小,战争的根源既有国家间的争斗,也有各国贵族之间的矛盾。甚至在同一国境内,贵族间的争斗也足以引发冲突。而在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急剧扩大,主要是国家间的全面对抗。如果说春秋时期的争霸有助于封建制度的深化,那么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则为统一的大帝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初期,魏国在魏文侯的变法之后一跃成为中原霸主,然而国尚策略这种强盛并未持续太久,魏国在传到第三任国君时便开始衰退。直接导致魏国衰败的关键因素,便是两场决定性的战役: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而这两场战役的背后,涉及到战国初期的两位风云人物:孙膑和庞涓。
展开剩余80%那么,孙膑与庞涓在魏国衰退过程中的角色到底是什么呢?他们之间又有什么深仇大恨,又是如何将个人的恩怨与魏国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孙膑与庞涓的关系。两人都曾是鬼谷子的弟子,在鬼谷子门下潜心学习兵法。可以说,他们既是同窗,也曾是好友,怀抱着相同的理想——学成之后在战国的舞台上大展宏图。庞涓来自魏国,听闻魏惠王为争霸而招揽人才,便回到魏国国尚策略,凭借自己的才华很快成为了魏国的大将。
在成为魏国的大将之后,庞涓率领魏军向周围的卫国和宋国发起进攻,屡次胜利,名声大噪,也深得魏惠王的宠信。然而,庞涓心胸狭隘,毕竟在军事才能上稍逊于孙膑,他便开始担忧孙膑日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他设计了一个阴谋,表面上邀孙膑来魏国担任职务,却只是给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职。很快,庞涓便暗中散布谣言,称孙膑与齐国有私通之事,毕竟孙膑是齐国人。
魏惠王听信谣言,立刻决定处死孙膑。然而,庞涓装作好心为孙膑求情,最终孙膑被判了“膑刑”,也就是剜去双腿的膝盖骨,从此成了一个残疾人,无法行走。
孙膑痛心疾首,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庞涓所为。愤怒之下,他决定复仇。他伪装疯癫,趁着监管疏忽时逃脱,来到了齐国驻大梁的馆驿寻求庇护。齐国使者虽然看到他已经是残疾,但他的谈吐非凡,智慧过人,深受震撼,于是便帮助他回到了齐国。
回到齐国后,孙膑开始着手为复仇做准备。他先后与齐国的大将田忌接触,得到了田忌的欣赏,并通过经典的“田忌赛马”吸引了齐威王的注意。齐威王经过对孙膑的考察后,任命他为齐国军师,而孙膑则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为齐国立下赫赫战功,最为显著的便是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三家分晋后国尚策略,魏国与赵国、韩国展开了激烈的争霸。魏国通过军事与政治改革,与赵国和韩国联手吞并了不少小诸侯国,魏国的国力日渐强盛,而赵国和韩国却没有从中获益,三晋的联盟逐渐瓦解。
此时,楚国、齐国、秦国等大国对魏国的崛起心生忌惮,纷纷盯上了魏国的扩张。魏国为了增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决定避开秦国的威胁,于公元前361年将都城迁至大梁,随之与向中原扩张的齐国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齐国自西周以来一直是东方的强国,在面对魏国东扩时,齐国出兵占领了魏国的观地(今河南清丰南),逼迫泗上的诸侯朝拜。尽管魏国此时的实力仍不容小觑,齐国的直接削弱并未得逞。
于是,齐国开始借助赵国和韩国与魏国之间的矛盾,形成对魏国的制约。公元前356年,赵成侯与齐威王、宋桓侯在平陆(今山东汶上)会盟,并与燕国的燕文公结盟。赵国的这一举动引发了魏国的不满。公元前354年,赵国在齐国的支持下发兵攻卫,迫使卫国向赵国称臣。魏国随即派遣庞涓带领8万大军进攻赵国邯郸,并征调宋国援军。
面对魏国的强大攻势,赵国急忙向楚国求援,然而楚国并未直接出兵,而是打算等赵魏两败俱伤后,从中渔利。赵国无奈之下再度向齐国求援,而齐国也没有立刻出兵,而是通过调兵牵制魏军,始终保持一副等待的姿态。
终于,在魏赵战斗持续了一年多后,齐国决定出兵支援赵国。齐威王调遣田忌与孙膑率领八万大军前去援助赵国,田忌主张正面与魏国决战,而孙膑则提出了“围魏救赵”的策略。孙膑并不看好硬碰硬的战法,认为以当时魏国的强大力量与齐国的弱小相比,贸然正面交锋未必能够取胜。于是他建议通过攻魏国都城大梁,迫使魏军回撤,解赵之困。
在孙膑的指挥下,齐军迅速逼近魏都,魏国察觉到齐军的战略意图后,庞涓便决定带领轻骑兵赶回大梁,准备全力消灭齐军。孙膑则预判魏军将会急于回防,于是指挥齐军调转方向,埋伏在魏军归途必经之地——桂陵。
当魏军到达桂陵时,齐军已经做好了准备,成功地发动了伏击。魏军大败,损失惨重。更为致命的是,魏国的河西重镇少梁被秦国夺去,楚国也攻取了魏国的睢水。
桂陵之战的胜利证明了孙膑的军事才华,然而魏国虽遭重创,但并未完全崩溃,仍保持着一定的实力。公元前352年,魏国重新恢复了部分强势,甚至击败了齐、宋、卫联军,再度赢得了与秦国的和约,甚至迫使赵国也对魏国表示敬意。
然而,魏国并未放下侵略之心,在公元前342年再次派庞涓出兵攻韩国,引发了接下来的马陵之战。
发布于:天津市海通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